最近,《中年人的风平浪静,只能靠命》这篇文章,在我的好友圈刷屏了。讲述者笔名叫“破产女中年”,上有老下有小,正处在花钱的阶段。

2015年开始,她在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下,买了款5%的理财产品。这4年多,爸妈和婆婆的钱也一并托付给了这家银行,总金额达到了86万。

直到上个月,有笔5万块的钱到期,她才发现,放在理财里的钱提不出来。不过也没当回事,银行的理财由银行背书,顶多损失点收益……

不久,网站发出公告,居然爆雷了。收益百分之4、5个点的理财,还会雷?

直到暴雷后,这位“破产女中年”才发现,自己在银行买的理财,竟然是P2P。

具体内情如何,我不多说了,大家自行百度。

受害者有罪论不应该提倡,但做为旁观者,我觉得我们也需要警醒下。

首先,明确自己买的是银行理财还是银行代销的产品。

如果是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,合同中会有银行的名称,说明是哪家银行发行的理财。如果不是,那就应该是银行代销,你就得再看仔细些。

银行理财的话,R1~R3级别本金亏损概率极低(几乎没有),R4、R5级别可能会面临本金亏损。

但银行代销的产品,包括基金、保险等,风险是比较高的。像这次事情中,和银行合作的,竟然是P2P,风险不言而喻。

其次,不要过于相信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,保持自己的判断。

理财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话术:“虽然这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,但实际上基本都可以做到保本的”、“某某理财产品虽然是我们银行为某公司代销的,但是和银行自家的理财产品没有区别”、“这个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就是到期收益率,绝对可以保收益”……

大家要知道,理财经理们都是有“人头数”要求的,业绩要完成,所以不要轻信他们的“花言巧语”,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,不要因为是银行销售的产品就掉以轻心。

还有,一定要留意自己的资金去向。

我们要多留意下所买理财的管理人,如果是银行自己的产品,管理人就是银行,而第三种情况的产品管理人就不一定是银行,往往是某公司。

即使是买了银行自己的理财,也要看清楚是不是结构性的。

结构性理财风可以挂钩衍生产品,如股指、股票、黄金、外汇、利率等,你的钱会投向这些领域,风险还是挺高的。

最后,我也真诚的汇总一些小tips:

①真正无风险的理财产品只有国债。

②存款和大额存单接近无风险,但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农商行、村镇银行、民营银行来说,最好存款在50万元以下,可以享受存款保险保障。

③余额宝的风险较低,因为货币基金的波动小。

④京东金融、微信理财通、蚂蚁财富,都是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平台,只是代销保险、基金、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等,不进行背书。

⑤远离各类虚拟币、资金盘、炒汇平台,现阶段也少碰P2P。

⑥手里的钱,不要放在一个地方,一定要分散。

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,留言里和我聊聊~